现在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学生高考失利后,就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有什么利弊呢?
如何看待这件事儿呢?
就是,非要逼到这时候,才选择更好的。
早就应该走,非要等着高考没考好。
十年高考,
900,000人都答错了这道题,
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十年前,有1050万中国高中生参加高考,创下了至今为止高考人数最多的最高峰。在中国的1050万考生里,据说有300万人落榜了,有21万人考上了985/211大学,3000多人考上了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只有3.5万人选择出国,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去读大学。这个概率曾经令整个中国的家庭瞠目结舌。
每3个人里,就有1个高中生落榜,每100个学生里,只有2个可以考上985/211大学,每10000个学生里,会有2个幸运儿得到北大清华的录取。
在2008年里,每1000个考生,只有3个人会选择出国。
那一年我成为了21万个考上211、985院校的考生之一,在北京一所大学里读完我的本科,我以为我的人生会最终由那年高考给出的题目决定,理论上,只要我解出的题越多,我就会去往更好的大学,就会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在2008年,我人生里唯一的梦想就是在高考里解出更多的题目。那一年,我就读的高中里有四个学生考到清华,学校的大门口贴着巨大的红色喜报,他们是在高考给出的题目里,解出最多题的人。
2017年,中国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比例降低到了900余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在一块儿的录取率从0.02%上升至了0.04%,依旧有300万人都落榜了,27万人选择出国读大学,这个数字比十年之前上升了770%。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从一个高中生,成为一个初生孩子的父亲。进入大学,我才知道原来那一年高考给出的题目,不一定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解出最多题目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但在很好之外,竟还有整个我没有看到的世界。
•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大学是斯坦福大学,仅有5%。而北大和清华加在一块儿,录取率是0.02%。
•很多高考落榜生临时申请出国,最后却去了美国前五十的顶尖院校读书,几乎每一所的世界排名、教育水准、师资力量和教育环境都比任何一所985 211要高出一大截,这么看,高考落榜是否可能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呢?
•成绩不好,英语不好,并不是无法出国留学的原因,往往是受限的视野、见识和二三线城市的教育环境,成了出国留学的最大阻力。
•在十年之后回头再反思,家长往往是留学最大的盲点。投身于高考准备的高中生,多数时候无法为自己想得太长久,而具备和有责任为此多想一步的家长根本想不到。
•出国读硕士,学费最低只需要15万,回国落户北上广深只需要最低1年的时间,黑市北京户口售价50万,创业优惠、购车优惠字数有限统统不提。很多学生和家长无法算清这个等式,认为出国读书是一个“很贵的”选择。这个计算题,你真的会计算吗?
这些都是当初的我从来不知道,也没花时间去想的事。
进了大学,我还记得有同学在大一停了课,重新申请英国的本科,有同学在大二通过学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转学去了美国继续读书。十年前,能够做出这样选择的学生少到凤毛麟角,后来甚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消息。很久之后,当初甚少联系的高中和大学同学里,出国读书的一小部分人再次莫名地组了一些微信群,重新问起彼此的近况。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高中时代,我的高中里有一个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女孩儿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录取,还有一个只爱打篮球的男生高三休学一年备考托福,最终去了波士顿大学读本科。
十年之前,出国是一件只有硕士阶段会做的事,而且是“成绩不大好的学生”才会做的事,而如今好像一切都变了样子。无论从本科到硕士,出国成了1%最优秀的家庭和学生才会思考的一个选择题。
那时还在读高中的我,满心想的是如何把高考这一题拼尽全力解好,以为高考真的是人生唯一的选择。我错的是,其实高考并不是人生题目的题干,而只是多选题里的一个小小选项罢了。高考不仅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且,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十年过去了,互联网时代让信息透明到了几乎触手可得的地步,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更多的高考家庭依旧像是十年之前的我一样,依旧缺乏信息和视野,并不知道那些更好的选择,需要如何走通:拼尽全力的努力会让人走得很长久,但如果走的方向是一条绕弯的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提早抵达终点。高考落榜,说不定是发生在你生命里最好的一件事,它让你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非局限在一个狭小偏斜的视野里越跑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