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有一种说法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更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顶尖人才”,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去美国留学的原因。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我们需要思量:到底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劲”?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主张向美国学习,但惟独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向不屑向其请教。理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实”,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劲”。
事实果真如此吗?
1、疑问一:
在1900-2001年诺贝尔科技、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国有230人,占43%,而中国人获奖人数极少。并且美国人获奖比率还呈上升趋势。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差劲”反而顶尖创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而重大创新贫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儿?
2、疑问二:
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难道都是基础“扎实”惹的“祸”?
美国教育为何赢在“终点”?
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把诺贝尔奖频频收入囊中,一般公认的解释,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发达。那么,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发达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有无联系?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差劲”到美国人无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发达的高等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对比美国见闻与中国现实
1、现象一:
美国知名大学间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看谁能给既贫寒又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在我国,各大名校之间拼得最凶的是争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哈佛大学每年的学费收入,主要用于学生奖学金的发放。在美国,越是名校,学费越贵,但奖学金也越多,进名校即意味着享受免费教育。
在一所号称美国中学届“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长称,他们私立高中每年学生的学费为4万美金,但是钱不够用,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筹钱。而在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每年每生收费5000元,学校还能盈利。原来,美国这些精英学校把学费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它们靠社会资助而不是学费来办学。
2、现象二:
美国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亩,容纳了380名学生。可校长说学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数是300人,这才能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不设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国,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教育局规定中学每班限额50人,小学45人,事实上,多数热门学校班额均超标,一个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难谈得上个性教育。不少民办学校的基础条件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义务教育的不足,更谈不上优质教育。
3、现象三: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美国知名大学录取时特别看重学生在高中时是否上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即AP和IB,另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大学申请表上都有一栏:高中期间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参与了几年,担任过什么职务,得过什么奖励或荣誉,奖励或荣誉是地区级、州级、国家级还是世界级的。
美国教育为何赢在“终点”?
1、把学生看作资产而非产品或顾客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思想和着眼点,我们发现,美国教育看似不重结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却后劲十足,因为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可以增值的资产。学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标,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社会参与等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的多方面因素。
而中国不少学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学生当作是产品或者顾客,更多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满足家长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部分民办学校更是将学生当作赚钱工具,把教育看成这个世纪最赚钱、最保险的行业。因此,中国教育就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小学老师埋怨幼儿园老师没有把孩子教好,中学老师埋怨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埋怨中学老师,用人单位埋怨大学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
美国顶尖大学像哈佛、耶鲁,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间的财源而不是政府的经费来维持运转。学校不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主要经费来源是校友的捐赠。每所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
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他们的路,让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孩子同样有机会上精英私立学校。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美国的名校则是向学生身上投资,通过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些学生成功后自会捐助支持学校的发展。
2、满足个性化选择的精英教育
早听说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以我在中国的经验,私立学校有两种:一是贵族学校,收费奇高,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自命不凡,牛气冲天;另一是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招生对象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国一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在主流评判体系里,私立学校的口碑往往超过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因为是自负盈亏,因此,规模上要小得多。学校规模小,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每年动辄3至4万美元,这使得很多中产家庭对私校望而却步,再加上残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学费的家庭也很难轻易把孩子送进去。基于此,私立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也就不奇怪了。而我国的民办学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它们是靠学费生存的。
为保住“贵族”的头衔,或者区别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就势必要在软硬件上强调质量。首先,私校不论规模大小,师生比例从不会超过1:10。一个小规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学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学生,而全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学,学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个老师“伺候”。
与国内的高中相比,这些学校小而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同时,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贯彻小班教学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学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不超过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学生。每个学生,无论积极与否,上课时都有发言或被老师提问的机会。
3、培养“T”型人才而非“孤独的专业主义者”
美国知名大学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成绩中等,但课外活动十分出色,知名大学也会抢。知名大学,如哈佛极看重一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出色的个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国大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其高中教育。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的学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选修、荣誉/高级课程。一些知名中学在整个高中阶段开设课程多达300余门。除了每个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如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建筑、写作、艺术欣赏等诸多选修课程。
除此之外,AP课程与IB课程也是美国高中阶段的特色课程,尤其是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即大学学分先修课程,其难度相当于美国大学大一课程。AP课程开设门数越多,证明这所中学的师资水平越高。AP课程的成绩达到4分或以上(满分5分),就可以冲抵大学学分,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如果修的AP课程多,在大学里就可以省钱省时,提前毕业或修一个双学位。
荣誉课程是介于基础和AP之间的美国高中课程。荣誉课程是美国特有的区别于标准课程的一种课程形式。相对于普通课程,荣誉课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区别更多在于课程难度更深和学习节奏更快。荣誉课程强调批判和独立的思考。为鼓励课堂参与度,荣誉课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师生比例。荣誉课程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动性很强。在学业以外,荣誉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俱乐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国留学以及文化活动等。
如此的课程设置,培训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不仅在横向上具备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